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工人日报:“拉黑”不是预防恶意求职的好办法!

工人日报:“拉黑”不是预防恶意求职的好办法

时间:2025-07-05 19:26:06 来源:应付裕如网 作者:休闲 阅读:887次

新闻——据《中国青年报》8月30日报道,拉黑日前,工人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日报草拟的不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防恶法被列入“黑名单”的意求人,有的好办利用企业不交社保和居家办公的漏洞,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领取多份工资;有的拉黑利用企业背景调查不完善,伪造学历、工人工作经历等。日报

为了预防恶意求职,不预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共享“黑名单”的防恶法方式,将一些被他们认定为具有不良行为的意求人“拉黑”,以求阻止这种行为的好办发生,尽管出发点可以理解,拉黑但却不是一个好办法。

通常而言,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都会进行学历、工作经验、劳动关系状况等方面的审查,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求职者签署各种各样的承诺,防止一些求职者编造虚假信息损害用人单位权益,预防纠纷发生。客观而言,只要用人单位通过事前审查应聘者的资料或者签署符合法律规定的承诺书,签订劳动合同后,是可以达到阻止恶意求职行为的。

之所以出现一些用人单位虽然在劳动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却对一些劳动者的行为“束手无策”,不得不借助“黑名单”方式阻止恶意求职的发生,企业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这些用人单位大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了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也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等等。这样的行为本身或是违法,或是弱化了用人管理制度——因为涉嫌违法,企业无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因为管理不严格,给一些劳动者提供了“多头供职”的空间。于是,在公力救济行不通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企业通过建立“求职者黑名单”进行私力救济的情形。

预防恶意求职,依靠“拉黑”进行私力救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方面,“拉黑”应聘者对已经聘用过这些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没有招聘过这些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而言,通过“黑名单”剔除一些求职者,有可能涉嫌就业歧视,带来法律风险;另一方面,“黑名单”往往需由公权力部门认定,一些用人单位自行建立“求职者黑名单”已经超越了法律的界限。

预防恶意求职,最根本的依靠是法律,最可行的途径是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保,在社保缴存环节就可以阻止“多头就业”;如果劳动者无法达到录用要求,在试用期可以解除其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违背承诺,甚至是恶意欺诈,不仅可能被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被要求承担赔偿责任。以此而论,如果求职者确实存在恶意求职行为,最终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 我国首条跨海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福州、厦门两地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 秦海翔任住建部副部长,费东斌任国家铁路局局长
  • (经济观察)9.9%的中国外贸增速透露了什么信号?
  • 湖北孝感市: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房,贷款额提至最高60万元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黑箱趋于透明,全球持续探索人工智能立法
  • 北京市2022年年度人口抽样调查11月1日开始登记
  • 阿里:商家多平台经营是常态,今年双11不再单纯关注GMV
  • A股三大股指震荡回落,国防军工逆市飘红涨逾3%!机构:建议聚焦这两个领域!
推荐内容
  • 开通钱包抽盲盒、体验自动驾驶……服贸会数字人民币展区人气旺
  • 银行股疲软拖累沪指考验3000点 招行跌逾3%创2年半新低
  • 中国交通建设前9个月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53%
  • 移动互联(中国)将于12月31日或之前刊发中期业绩 继续停牌
  • 美媒:2020年竞选失败后,美国歌手“侃爷”确认参加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
  • vivo影像战略发布 新一代自研影像芯片及多项新技术亮相